中國人多地少,確保糧食供給安全既是對國際作的重大貢獻,又是國家必須承擔的責任,中國人的飯碗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這就需要在18億畝的耕地上做文章,力求土地資源更有效率地利用。解決糧食安全問題,除了國家采取政策上的支持之外,進行農業經營方式的變革,實現農業的適度經營,變自給性濃厚的生產方式為安全的商品化生產,這是現有條件下解決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。
適度規模經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。中國要在現實的條件下解決糧食供給問題,首要的一點就是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,千方百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。據中國社科院黨國英2013年的調查,種糧戶規模達到百畝以上,土地利用率會提高10%以上。如果全國都實現了規模經營即可能增加1億多畝的土地,至少可以增加糧食產量8%以上。
規模經營使得單位土地產出率提高。由于規模經營增強了生產者對農業科技的追求。規模經營者比之分散農戶對科技追求具有更大動力,也有能力應用科技,因良種、栽培技術、農藥、化肥使用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對農業增產效果更明顯。平均土地產出率要高出一般農戶10%以上。我國糧食十連增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而取得的。我國糧食單產尚有巨大的潛力,若國家加以支持,其效果更佳。
規模經營創造出較高的經濟效益。規模經營者土地是從分散農戶手中轉包而來的,在經營者的努力和精心耕作下,經濟效益比一般農戶要高得多,一般要高出25%。規模經營戶在購買生產資料與賣出產品中,由于數量較大具有談判能力,使得成本下降進而提高效益。這種經濟效益是承包者的超額利潤,是從上述的土地利用率、土地產出率提高、以及精打細算、降低成本等多方面獲得的,是農業的溢出效應,帶來農業效益的大幅提升。
規模經營的發展解決了農業勞動力缺乏問題,F在農民工多達2.5億,年青一代的農村人不愿從事農業,農村出現無人務農現象。其根本原因是農業的效益低,從事農業生產者收入與工業生產者相差太多。事實上一大批農民被工業化浪潮吸納,一大批農村勞動力走出農村是一個必然也是合理的現象。目前農村勞動力還是多余的,關鍵是沒有實行規模經營,使得農業上缺乏有能力的耕作者。如果解決好這一問題,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了。
適度規模經營是解決中國糧食安全之根本保障,更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。如何推動農業規模經營的健康發展?目前出現的操之過急固然不可取,但謹小慎微、不作為也不行。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點:
一是大的發展方向要明確。當前的農業經營形式過多,如農業專業大戶與家庭農場就是重疊關系,相互概念不明確,二者并無本質差別,但在認定和規范上不同,使得實踐中的農業經營形式有多種說法,政策上是難以區別和對待。至于合作社則是建立在家庭農場基礎之上的,生產的專業化必然要求社會化服務和生產者合作,家庭農場形成后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合作要求,合作社也應運而生,F在農業新型經營形式有多種說法,但總得有一個統一叫法或發展趨向。鄧小平在上世紀90年代說,農業上有兩個飛躍,其一就是家庭經營基礎上實現規;洜I。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的發展方向和未來趨勢是適合的,也是國際通用的。農業經營形式過多的稱呼是歷史形成的,不必加以指責,但要逐步地由家庭經營向家庭農場的轉變,這是一個飛躍,是農業質的變化,即由濃厚的自給自足的生產向規模較大的商品性生產的變革。當然這是一個較長時間完成的任務,對于一時沒有過渡的也不要急于求成。由于非農就業的有限,家庭小規模經營難以避免。但政策上要明確,目前相互混淆、政出多樣,不知重點如何發展的問題要解決。
二是土地轉包費用要適中。家庭農場的發展要依靠土地流轉。許多地方在土地轉包中都是政府行政力量在推動或作為中介,有的地方出現承包租金過高或過低,都不利于土地轉讓和保護農民利益。上面已經說明,規模大戶所取得的經營利潤有一部分是超額利潤,本應大部分歸個人所得,如果對此過多地占有就不利于土地的集中和農業上的技術進步,很終制約家庭農場的發展?傊,土地租金雖然由市場決定的,但應當適中,尤其是政府不能在其中充當負面角色。
三是規模經營中的規模要適中。某些地方搞萬畝連片,甚至更大規模,即使專門從事農業生產,也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和管理,也不適合中國國情。有學者認為,實踐中規模經營過大,反而經濟效益不夠好。大農場多半是工商業資本進入農村,雖然現在國家不反對工商業資本進入農業,但規模過大風險也大,一旦失敗對農業生產、對農民收入增長不利,不宜提倡。何謂適度規模,要因地制宜,因時而宜,具體對待。一般在北方可達200~300畝,南方水田作業在100~200畝。要有兩個基本原則,一是以使用家庭勞動力為主,二是保持務農收入不低于務工收入,在此上下波動為宜,具體由各地掌握。
四是加強對家庭農場主的培訓。家庭農場主是農業生產經營主體,是未來新型農民,其素質高低決定著農業生產的好壞,要加強對其培訓,使之成為合格農業生產者。這種培訓應是無償的和多方面的,既要培訓其有關農業的專業知識,又要培訓其經營管理能力。
五是控制工商業戶對規模經營的非農化傾向。農業缺技術缺資金,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有利彌補其不足,促進農業發展。中央已有條件地放開工商資金進入農業的限制,要求“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”。但工商企業也有可能將耕地非農化的傾向,要嚴加防范,監督的重點是監督其非糧化。非農化國家已有相關法律政策的制約,而非糧化尚沒有明確的規定。對此要出臺相關規定,加強監督管理。
六是強化對規模經營農戶的支持。對于家庭農場在登記、農機補貼、收儲、營銷、烘干、金融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。農業的規模經營是農業經營形式的重要變革,是邁向市場化的企業經營,應按照企業化經營方式滿足其對農業發展之需要,提供更專業的社會化服務。